雪卡毒素为何偏爱野生大海鱼
时间:2024-09-11 23:02:24 来源: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作者:佚名
日前,浙江省有两人食用石斑鱼鱼籽导致雪卡毒素中毒。记者检索发现,近年来,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事例报道。有资料称,体型较大的野生海鱼,雪卡毒素中毒的风险更大。什么是雪卡毒素?它为何偏爱大海鱼呢? 中国水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程波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介绍说,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,可以通过食物链在海洋鱼类体内蓄积。而个体越大的鱼类,蓄集的毒素往往越多。 程波解释说,雪卡毒素主要来自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底栖微藻,这种海洋微藻生活在珊瑚礁附近。食草鱼类吃下它后,体型较大的食肉鱼类再吃下这些含毒素的小鱼,毒素由此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。 相关资料显示,目前,我国发现可能携带雪卡毒素的鱼类大约有30多种,最常见的有珊瑚礁鱼类,如龙趸鱼、西星斑鱼、豹星斑鱼、蓝瓜子斑鱼等。 研究发现,雪卡毒素可以在鱼头、鱼皮、内脏和生殖器内蓄积,肌肉和骨骼中含量相对较低。除此之外,鱼卵也可能富集雪卡毒素。 雪卡毒素本身对海洋鱼类没什么影响,携带雪卡毒素的鱼类,不论外观、气味还是肉质,都和正常鱼差不多,所以,人们很难判断鱼是否有毒。雪卡毒素稳定性高,非常耐热、耐胃酸,利用高温烹煮、冷冻、干燥等手段处理,均不能除去毒素。 雪卡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对哺乳动物毒性较强的神经毒素之一,毒性比河豚毒素强100倍,吃0.1微克就会使人中毒。一般来说,吃了含雪卡毒素的鱼后,人会在30分钟内出现中毒症状,但一般在24至48小时内才发病。中毒最初会出现肠胃或神经系统不适,呕吐、腹泻、恶心及腹痛等症状,严重的会出现唇部及四肢麻痹、皮肤发痒、冷热感觉颠倒、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神经系统不适。令人庆幸的是,雪卡毒素中毒的死亡事例目前未见报道。 在太平洋、印度洋和加勒比海的热带亚热带海区,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例不算鲜见。近年来,随着海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,雪卡毒素中毒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食物中毒现象,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香港地区。需要提醒的是,只要是珊瑚礁鱼类,都可能存在雪卡毒素,个体越大,所含的毒素可能越多,尤其是超过1.5公斤的大海鱼,食用起来可能更危险。 程波建议消费者慎重购买来自热带地区的珊瑚礁鱼类,尽量不要买个头大的鱼,每次最好少吃一点,也不要吃毒素可能蓄积较多的鱼头、内脏和鱼卵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ah315.cn/display.asp?id=143278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警惕金融诈骗远离不良借贷
下一篇:秋天吃鳗鱼,野生海鳗更好更安全吗
最新信息
- 2025-07-02王沪宁会见波黑议会代表院副主席查瓦拉
- 2025-07-01大敦煌文化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酒泉召开
- 2025-06-25李强会见厄瓜多尔总统诺沃亚
- 2025-06-24第30届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
- 2025-06-19习近平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
- 2025-06-17高虾青素棉花新种质创制
- 2025-06-16甘肃省文旅厅在上海举办丝绸之路旅游推介会
- 2025-06-11利用山柳菊基因实现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